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制度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原创贡献

    韩园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制度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的乡村建设理论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制度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可以分为框架具备雏形时期、布局渐趋完善时期以及体系稳步推进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制度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将以农民为中心作为乡村治理制度的出发点、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治理制度的着力点、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为乡村治理制度的核心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制度重要论述的原创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零到一的原始性创新,主要表现为阐明“三治”融合体系的新理念、强化脱贫攻坚制度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制度有效衔接的新阐释;从源到流的运用性创新,主要表现为设计出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新思路、贯彻党的领导制度的新视角;从一到多的拓展性创新,主要表现为部署乡村治理非正式制度的新战略、推进乡村文化制度的新发展等。

    2025年02期 No.158 5-1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习近平“两山”理念的三维向度探析

    姜苏娟;

    习近平“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原则,是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绿色共识和自觉行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两山”理念的形成逻辑,理解习近平“两山”理念的核心要义,明确习近平“两山”理念的实践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绿色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不断书写全球绿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篇章。

    2025年02期 No.158 16-2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探赜——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考察

    陆建森;

    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核心概念,在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批判吸收欧洲主流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深刻阐释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他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现象: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异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必须扬弃私有制,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25年02期 No.158 26-36+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重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革命性变革意义——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

    高梦月;

    通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颠倒的”“遮蔽矛盾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深刻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逐步完成了自身思想转变并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从深刻省思理性主义国家观,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探析意识形态,到全面清算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一切旧哲学划清界限,再到最终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引发哲学史革命性变革,二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其唯物史观的生成是同步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抨击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重新摆正了思维和存在、物质与观念的真实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唯有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打破传统形而上学的迷梦,在西方思想史上掀起了一场以历史观为核心的思想风暴与观念革命。

    2025年02期 No.158 37-4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政治理论研究

  • 劳动·时间·自由: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诠释

    李永胜;丁媛媛;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指引下创造性地实现了对劳动、时间、自由范畴致思理路的转变,并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劳动的剥削性、历史的抽象性、价值的虚假性展开了批判,从而构建了以物质劳动为基础的现代性本体论、以时间为尺度的现代性认识论、以自由为指向的现代化价值论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发展逻辑,这为后续开创新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能。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艰辛奋斗,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马克思劳动、时间、自由的三重诠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性超越,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5年02期 No.158 44-5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反思与祛魅: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空间再造

    袁伟华;张百灵;

    本文从历史维度揭示了西方现代化造成的全球空间困境,剖析资本逻辑驱动的全球空间不平等本质,反思迫使发展中国家陷入现代化困境的全球空间霸权;从生成逻辑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再造全球空间的内在基因,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中华文明独特的天下观、中国共产党谋求人类进步的历史总结;从实践维度指明了全球空间再造的中国方案,以人民至上的再造逻辑、共商共建共享的再造理念、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主导的全球空间的超越。通过为破解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空间困境提供了新范式,实现对“现代化=西方化”“西方文明=现代文明”等迷思的祛魅。

    2025年02期 No.158 56-6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德靖;马福云;刘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主流价值观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立场高度契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根植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从实践场域和运行机制入手持续推进。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已经进入到广泛展开的新阶段,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实践场域中持续深化,从而不断提高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

    2025年02期 No.158 67-76+8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党史党建研究

  • 任弼时关于党性的论述:内在逻辑及当代启示

    向亦茹;

    任弼时关于党性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具有重要启示。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厘清任弼时关于党性的论述的内在逻辑:针对“为什么要提出增强党性”“增强党性能带来什么”“增强党性有哪些要求”“增强党性该如何实现”四个问题进行理论应答,对应形成了包含“违反党性的倾向”“增强党性的价值意义”“增强党性的实践要求”和“增强党性的实践落地”四个维度,及下属7个方面和27项具体内容的系统严密的逻辑体系。任弼时关于党性的论述对于新时代推进党员干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锤炼党性、传承创新增强党性方式方法和以系统思维推进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5年02期 No.158 77-88+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话语体系的建构

    苏齐家;

    政治话语能够有效揭示政治问题,深刻反映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话语体系具有特定的话语渊源、话语底蕴、话语基石以及话语目的,话语体系的建构呈现出“变”与“不变”的特征:话语内容、话语重点以及话语视野与时俱进,话语遵循、话语立场、话语目标以及话语技巧一脉相承。深刻理解与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建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论准则,不断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2025年02期 No.158 89-97+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仪式的构成要素、作用机理与优化策略

    韩晓梅;李敏;

    入党宣誓仪式是中国共产党为发展新成员而进行的政治仪式活动,是预备党员与党组织订立“政治契约”实现政治身份转换的必经程序。通过党徽党旗、入党誓词、仪式成员、声音符号等要素的协调作用和象征意义,建构起入党宣誓仪式的程序规定和内涵要义,将抽象的政治信仰体现在可见可感的政治行为中。入党宣誓仪式以其内在规定性发挥着政治认同、价值导向、情感凝聚的重要功能,将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实践转化为共产党员的行动自觉。新时代入党宣誓仪式的优化与完善可从“有心”的氛围营造、“有技”的组织形式、“有声”的政治象征中不断强化活动组织的仪式感,提升活动主体的参与感,增强仪式形式的现代感。

    2025年02期 No.158 98-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欢迎各界人士惠赐稿件

    <正>《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是由中共成都市委党校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性、现实性、前瞻性的解读和研究。本刊常设栏目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理论研究、党史党建研究、社会与文化以及学术动态等,

    2025年02期 No.15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25年重点选题

    <正>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4.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研究5.马克思主义经典及当代阐释6.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7.“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8.政治学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研究9.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10.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5年02期 No.15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下载本期数据